当前位置:主页 > 券商 >

IPO承销江湖风云再起:国泰海通强势登顶,中小

时间:2025-07-03 13:17 | 栏目:券商 | 点击:

2025年投行业态正经历深刻变革。据证券时报记者梳理,上半年券商IPO承销保荐领域呈现"头部洗牌、尾部承压"的分化格局——38家券商共177个项目获交易所受理,其中国泰海通证券以26单成绩首次问鼎榜首,终结了中信证券多年领跑的历史。这场排位赛背后,折射出行业资源向头部加速集中、中小机构突围路径渐明的深层逻辑。

头部格局重构:国泰海通登顶,中信建投紧随

合并重组后的国泰海通证券展现强劲爆发力。上半年其保荐项目总量达26单,其中北交所业务占比近七成,单此板块即贡献18个项目。尽管北交所单项目承销费约1500万元,仅为沪深市场平均水平的三成,但该机构通过明星项目实现品牌突围——其保荐的兆芯集成科创板IPO,以2024年-10.65亿元扣非净利润创下近年半导体行业申报纪录,展现出对硬科技赛道的精准卡位。

传统霸主中信证券以22单项目位列次席,业务布局更显均衡:北交所9单、科创板7单、主板6单。其保荐的华润新能源(深市主板)2024年扣非净利润达8.23亿元,摩尔线程科创板项目则以-15.07亿元净利润印证"不唯财务指标"的注册制导向。中信建投(14单)、中金公司(10单)分列三四位,前者北交所项目占比超八成,后者深耕沪深主板及创业板。

马太效应加剧:TOP12券商占据七成市场

数据揭示行业集中度再创新高:前12家券商(含3家并列)包揽73%市场份额,后16家机构合计仅获47单。这种分化在项目质量上尤为明显——头部机构手握多个标志性案例,而21家中小投行上半年项目储备不足3单,14家机构更仅有个位数项目申报。

"当前IPO盈利门槛实质性提升,我们储备项目中不乏符合上市标准的企业,但因利润规模未达隐性红线而暂缓申报。"某中型券商投行负责人坦言。深圳某小型券商人士指出,在优质科技项目争夺战中,中小机构面临双重困境:"既难与头部机构争夺明星标的,又因储备不足错失政策窗口期。"

破局路径浮现:北交所深耕与并购重组突围

面对行业变局,机构策略呈现三大转向:

  1. 北交所战略升级:东兴证券明确将"提前培育符合板块定位的成长型企业"作为2025年重点;国金证券计划通过加速新三板客户转化提升北交所市占率。
  2. 并购业务崛起:长江证券、财通证券等机构将并购重组列为战略方向,聚焦科技创新领域整合机遇;西南证券则强调深挖企业科技属性的并购需求。
  3. 特色化突围:中原证券提出"普惠金融+北交所+并购重组"的组合策略,部分中小机构在沪深市场亦有斩获,如财通证券保荐的惠康科技、国融证券护航的百菲乳业等项目成功突围。

行业生态演变:从量到质的转型阵痛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结构变化正重塑行业盈利模式。北交所项目虽单笔收入较低,但申报周期短、过会率高,成为中小机构维持团队运转的重要抓手。而头部机构在巩固传统优势的同时,正通过"投行+投资+研究"联动,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当前市场正从'通道业务'向'价值发现'转型。"某大型券商投行部总经理指出,"未来能否精准把握产业升级脉络、深度绑定核心赛道,将成为机构分化的关键分水岭。"在这场持续的行业洗牌中,如何平衡短期生存与长期布局,考验着每家机构的战略定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