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02 13:37 | 栏目:要闻 | 点击:次
7月1日,禾元生物成为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后首家过会企业,标志着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制度创新迈出关键一步。从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拓宽未盈利科技企业融资通道,到“并购六条”激活产业整合动能,再到中长期资金加速流入科创领域,资本市场正通过多维改革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支持体系。
上半年A股融资数据显示,科技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磁极”:汽车与零配件、硬件设备、电气设备行业募资金额稳居前三,科创板、创业板及北交所贡献了超半数IPO融资额。这一趋势背后,是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深度重构。
科创板“1+6”新政、创业板“轻资产高研发”认定标准、科创债“绿色通道”等政策相继落地,为科技企业量身定制融资规则。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为例,其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的突破性设计,为禾元生物等前沿生物科技企业打开了资本之门。深交所受理大普微IPO申请,则进一步验证了未盈利企业上市通道的常态化运行。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指出,从新“国九条”到“1+N”政策体系,资本市场改革始终围绕“提升制度包容性”展开。科创成长层的设立、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的优化,正推动资本市场从“财务指标导向”向“创新价值导向”转变。
在IPO之外,并购重组正成为科技企业跨越式发展的“第二赛道”。Wind数据显示,今年已有103家上市公司首次披露并购重组计划,同比大幅增长,其中TMT与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占比达50%。芯联集成整合8英寸硅基产能、海光信息收购中科曙光资产、杰华特布局模拟芯片市场等案例,折射出“硬科技”企业通过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突破技术瓶颈的战略选择。
政策端的持续松绑为并购市场注入活力。证监会《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意见》明确支持科技产业链整合,修订后的《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则通过简化审核流程、创新支付工具等举措降低交易成本。开源证券副总裁孙金钜预测,股份对价分期支付、简易审核程序等创新机制将加速落地,推动并购重组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科技创新的长周期属性,决定了其对耐心资本的强依赖。监管层正从股权、债券双线发力,构建“募投管退”全链条支持体系:股权市场方面,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参与私募股权投资力度有望提升,国有资本与社会资本联合设立科创基金的税收优惠政策或将加码;债券市场方面,科创债发行规模持续放量,其灵活的条款设计与增信措施有效匹配了科技企业“轻资产、长周期”的融资需求。
东方金诚研究显示,债市“科技板”通过创新资金用途、延长债券期限等安排,已引导大量低成本资金流向半导体、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建议,可进一步扩大企(职)业年金覆盖范围,释放其长期投资潜力,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科创基金,形成“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跟进”的协同效应。
展望下半年,资本市场改革“三箭齐发”的态势将更加明晰:IPO审核将持续向新质生产力倾斜,并购重组市场有望涌现更多标杆案例,而科创债、科创指数基金等创新产品将进一步丰富长期资金配置工具箱。
随着政策协同效应的释放,资本市场正从单一的融资平台,转型为链接科技、产业与资本的创新生态枢纽。这一变革不仅将重塑中国经济的创新版图,更将为全球科技竞争注入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