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要闻 >

政策东风起,基建稳增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时间:2025-08-04 14:13 | 栏目:要闻 | 点击: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以进一步稳定投资、托底经济。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已密集召开相关会议,部署政策对接与项目储备工作,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下半年基建投资回升预期增强,有望继续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

地方抢跑:5000亿级工具细节渐明,多领域布局启动

近期,广州、邢台、湖州、宜宾等地纷纷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宣讲座谈会、政策培训会或项目调度会,提前谋划政策红利。从会议披露的信息看,这一工具的“轮廓”已逐渐清晰:

利好叠加: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发行提速,资金保障充足

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外,多项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已进入“落地期”:

效率提升:项目储备“抢跑”,杠杆效应撬动万亿投资

在资金与项目“双充足”背景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关键。多地已启动项目储备“抢跑”模式:荆州等地要求围绕政策导向,系统谋划成熟项目,确保政策落地后“可申报、能实施、快落地”。

专家普遍看好政策工具的“杠杆效应”。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参考过往经验,政策性金融工具可通过补充项目资本金,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测算,5000亿元工具或可带动1.5万亿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资金持续投放,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增速有望达6.0%。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进一步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推动“两重”建设加速,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也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基建托底经济的作用将持续显现。

双轮驱动:政策与市场协同,稳增长信心增强

从地方筹备到中央政策,从金融工具创新到债券发行提速,一套“政策+市场”的稳增长组合拳正加速形成。业内人士认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PSL、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的协同发力,不仅将缓解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压力,更能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项目—产业”的良性循环。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下半年基建投资回升的确定性增强,将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中,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正进一步夯实。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