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券商 >

券商竞相加码两融赛道,把握市场新机遇

时间:2025-11-04 13:56 | 栏目:券商 | 点击:

今年以来,资本市场呈现出显著向好的发展态势,融资融券(简称“两融”)市场也随之热闹非凡,交投活跃度大幅提升,两融余额更是屡次刷新历史纪录。在此积极影响下,上市券商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达54.52%。为了抓住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机,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近期多家券商纷纷宣布上调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

业绩增长空间开启,多家券商上调规模上限

10月30日晚间,华泰证券发布公告,其董事会审议通过了提高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的议案。议案同意将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不超过同期净资本的3倍,同时授权经营管理层依据市场情况,在上述额度范围内灵活决定或调整两融业务具体规模。同一晚,招商证券也披露消息,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其两融业务规模上限从1500亿元大幅增至2500亿元。

实际上,自今年以来,随着资本市场持续向好、交投愈发活跃,多家券商都已陆续上调两融业务规模上限。9月份,华林证券发布公告,将信用业务(涵盖两融、以自有资金出资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约定购回式证券交易及其他信用业务)总规模上限调整为80亿元。同样在9月,浙商证券为推动信用业务发展并做好融资类业务规模管控,董事会同意将融资类业务规模指标限额从400亿元提高至500亿元。

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公司研究总监刘有华对《证券日报》记者分析道:“券商纷纷提升两融业务总规模上限,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今年以来,A股市场赚钱效应凸显,投资者交投热情高涨,两融交易需求极为旺盛。券商通过灵活调整自身业务规模上限,既能满足投资者需求,又能把握业务增长机遇。同时,两融业务带来的利息收入是券商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提升业务规模上限,有助于券商稳固和提升利息收入,进一步拓展盈利空间。此外,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家券商为抢占市场份额,也需要通过扩大可融出资金的规模来吸引高净值客户,提升自身竞争力。”

两融市场规模扩张,券商信用业务收入攀升

今年以来,两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年内两融余额多次创下新高。中证数据有限责任公司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10月31日,两融余额达到2.49万亿元,其中融资余额为2.47万亿元。从更长时间区间来看,最新两融余额处于历史高位,接近10月29日2.51万亿元的历史最高值,较去年末增长了33.34%。投资者数量同样呈现显著增长态势,9月份新开两融账户数为20.54万户,创下年内新高。

在两融交易活跃、市场不断扩容的大环境下,券商信用业务收入也水涨船高。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未包括国盛证券)合计实现利息净收入339.06亿元,同比增长54.52%。其中,国泰海通前三季度实现利息净收入52.08亿元;华泰证券、中国银河的利息净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2.07亿元;光大证券、长江证券等10家券商利息净收入均超过10亿元。

从增速方面来看,前三季度,42家上市券商中,有30家券商的利息净收入实现同比增长,4家券商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扭亏为盈。其中,长城证券因去年同期业务基数较小,以3126.77%的同比增幅位居首位;其次是国泰海通,同比增幅为232.31%;申万宏源、华泰证券、财达证券、中原证券的同比增幅分别为189.59%、151.27%、130.36%、129.03%,位居前列。

券商持续加码,强化服务拓展份额

为把握两融市场迅速发展带来的业务机遇,券商纷纷加大在相关领域的布局力度,强化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市场份额。例如,在两融业务方面,国元证券通过担保品与标的证券评估、精细化风险管理等措施,持续提升担保资产质量,推动两融业务向“比专业、比服务、比安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西南证券则重点发挥金融科技的赋能作用,提升服务质效,通过加深与大模型等技术的融合,使两融开户时间缩短了50%。

刘有华进一步指出:“整体而言,在两融业务的发展过程中,券商需要注重规模增长与合规安全的平衡。券商必须坚守合规底线,确保在净资本、业务集中度等指标方面严格满足监管要求;同时要量力而行,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和风控能力开展两融业务,并对市场动态做好紧密跟踪与前瞻研判,保障业务稳健安全开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