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第五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在天津圆满落幕,人工耳蜗与外周血管支架两类产品成功纳入集采范围,并产生了拟中选结果。此次集采不仅见证了外资企业的积极参与,更通过创新的复活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更多机遇。国家医保局强调,随着虚高价格的消除,人工耳蜗和外周血管支架的临床可及性将显著提升,有效激发市场需求,为行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内外资企业同台竞技,积极参与集采
本次集采覆盖了人工耳蜗类(含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和外周血管支架类(涵盖下肢动脉支架、非下肢动脉支架、静脉支架)两大品类。在人工耳蜗类竞标中,奥地利美迪乐医疗、美国领先仿生、澳大利亚科利耳等外资企业与上海力声特、浙江诺尔康等内资企业共同角逐,最终5家企业脱颖而出,拟中选资格。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方面,需求量高达25.8万个,柯惠、雅培、波士顿科学等全球知名外资企业与心脉医疗、归创通桥、先健科技等内资上市公司均位列18家拟中选企业之中,产品种类丰富,满足了临床多样化需求。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外资企业在此次集采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所有4个组别的头名均由外资企业摘得,显示出其对中国市场的深厚兴趣与坚定信心。以美迪乐为例,其人工耳蜗植入体-9及一体式声音处理器分别以31666元和15000元的低价拟中选,降价幅度之大,彰显了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与投入。
规则创新,集采更加灵活合理
本次集采引入了二次报价规则,这一创新举措在保证高中选率、稳定企业预期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策略选择空间。通过首次报价入围后,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调整报价,通过规则二或规则三争取复活机会,这一机制有效促进了企业的理性报价,避免了恶意低价竞争。
国泰君安分析指出,二次报价规则不仅体现了集采政策的灵活性,也进一步考虑了不同产品的临床价值,避免了唯低价论的弊端。根据产品特性,如人工耳蜗的核磁兼容性、外周血管支架的药物涂层等,制定了差异化的价格折算系数,更加科学合理地反映了产品的真实价值。
集采助力行业升级,加速产品迭代
此次集采对于人工耳蜗市场而言,无疑是一次深刻的变革。当前,人工耳蜗市场渗透率较低,集采的推进将极大促进产品的普及与应用,入围企业有望借助政策东风实现放量增长。同时,集采后产品纳入医保的可能性大增,将进一步拓宽企业的市场空间。
诺尔康相关负责人表示,虽然集采导致产品价格下降,但通过以价换量,企业仍能实现快速发展。天鸿盛捷也指出,集采是大势所趋,企业应积极适应并拥抱变化。此次集采中,静脉支架的最高有效申报价大幅降低,但企业仍需通过优质的服务和配套工作来赢得市场。
专家指出,集采机制将促使人工耳蜗企业加速产品迭代升级。过去因价格因素,消费者往往选择低端产品。而今,随着价差缩小,患者更倾向于选择高品质产品,这将倒逼企业不断创新,推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
据悉,本次集采的人工耳蜗类耗材需求量达1.1万套,5家企业拟中选;外周血管支架类耗材需求量更是高达25.8万个,18家企业拟中选。拟中选结果公示后,人工耳蜗中选结果预计将于2025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前后落地实施;而外周血管介入类耗材则因型号多、组合复杂、备货周期长等因素,拟于2025年5月落地实施中选结果。随着集采政策的深入推进,高值医用耗材市场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