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举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向全球投资者传递明确信号:中国资本市场正以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和更具韧性的内在稳定性,为国际资本配置中国资产开辟新机遇。这场由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盛会,成为观察中国金融改革深化与国际接轨的重要窗口。
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跨境投资生态持续优化
李明在开幕致辞中强调,证监会正围绕"透明、可预期、便利化"三大核心,构建吸引全球长期资本的制度框架。当前,境外投资者持有的A股流通市值已稳定在3万亿量级,成为支撑市场活力的重要力量。为进一步打通跨境投资通道,监管层将实施"三位一体"改革:一是完善境外上市备案流程,提升企业赴海外融资效率;二是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QFII/RQFII)制度,放宽资金跨境使用限制;三是支持外资机构拓展业务版图,鼓励设立创新型金融产品。
稳市机制筑牢底线,风险对冲工具箱扩容
面对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中国资本市场的"抗压性"经受住实战检验。李明披露,今年4月美国关税政策扰动全球市场时,由央行提供流动性支撑、中央汇金公司增持ETF、市场主体协同发力的"三维稳市"模式快速响应,推动A股在短期震荡后企稳回升。这种"平准基金+政策协同"的组合拳,正成为应对外部冲击的制度化安排。更令市场瞩目的是,期货期权国际化品种供给将持续加码,为跨国资本提供更丰富的风险对冲工具。
价值投资土壤肥沃,上市公司回报机制革新
数据揭示A股生态的深刻变化:2024年实体企业研发投入达1.6万亿元,超800家公司研发强度突破10%,先进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涌现大批全球竞争力企业;全年现金分红2.4万亿元、回购1476亿元双双刷新纪录,沪深300指数股息率攀升至3.6%。李明指出,科创板、创业板改革即将迎来政策升级,将针对硬科技企业量身定制信息披露、股权激励等制度,同时严把入口关,确保上市公司"创新成色"与"回报诚意"双提升。
双向开放新格局成型,香港枢纽地位强化
在股票、债券、期货市场开放协同发力的背景下,中国资本市场正形成"引进来"与"走出去"的良性循环。李明特别提到,内地与香港市场合作将进入3.0时代,除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外,还将探索跨境监管协作新模式,参与国际金融规则制定。目前外资机构已实现全业务链条参与,可交易期货期权品种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为全球资金布局中国提供"全谱系"工具箱。
这场改革攻坚与开放并进的实践,正在重塑全球资本对中国的认知图谱。当A股估值仍处12.6倍市盈率的相对洼地,当社保、保险等中长期资金年内净买入超2000亿元,一个更具确定性、更重股东回报的中国资本市场,正以制度型开放之姿,向全球投资者展开双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