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外资券商在华减员10%背后:业务重心分化与战略

    发布时间: 2025-05-12 20:13首页:主页 > 券商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随着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持续深化,A股市场活跃度与风险偏好显著提升,外资机构在华布局呈现“短期调整与长期加注”并行的特征。证券时报记者统计发现,2024年外资控股券商员工规模平均缩减10%,但业务战略分化明显——欧美投行坚守投行阵地,日系券商收缩经纪业务,而头部机构正通过增持股权、重启招聘等方式加码中国市场。

    行业周期与政策共振,外资券商上演“结构性瘦身”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在华展业的外资券商(含全资及合资机构)员工总数普遍回落。其中,高盛(中国)员工减少10.63%至328人,瑞银证券缩减11.23%至340人,瑞信证券(中国)减员幅度达18.25%。唯一维持人员稳定的渣打证券(中国)员工规模仅64人,而大和证券(中国)以2人微调成为减员幅度最小机构。

    人员变动背后是业务结构的深度调整。以投行业务为生命线的欧美机构展现出较强韧性:高盛(中国)投行部门保留65人团队,摩根大通证券(中国)投行条线仅减员8人,尽管两家机构2024年投行净收入分别骤降97%和91%,但人员配置未现大幅波动。反观侧重经纪业务的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其经纪业务条线员工锐减41%,成为行业波动“重灾区”。

    业务版图分化:投行、研究、经纪三足鼎立
    透过人员分布可窥见外资在华战略差异。瑞银证券研究团队达78人,占员工总数22.9%,凸显其对本土研究价值的重视;高盛(中国)虽投行收入承压,但仍维持65人专业团队,并与亚太区研究团队形成协同效应。摩根大通证券(中国)则凭借自营业务逆势扩张,员工总数仅减少7.77%,实现净利润117.22%的爆发式增长。

    在经纪业务领域,野村东方国际证券与东亚前海证券呈现“冰火两重天”。前者经纪业务人员从78人锐减至46人,降幅达41%,后者经纪条线虽保留116人,但较2023年减少24%。市场传闻野村正酝酿业务转型,拟收缩财富管理业务,转而加码经纪与资管领域,折射出日系券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策略校准。

    短期波动难掩长期信心,外资加码中国资本版图
    尽管2024年人员规模整体收缩,但外资机构对中国市场的战略投入未改。瑞银集团正推进对瑞银证券的100%控股,其董事长胡知鸷公开表示“中国是瑞银最重要市场之一”;摩根大通证券(中国)4月底重启招聘,释放资产管理、研究等11个岗位,剑指业务扩张。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券商的“瘦身”与本土机构人员流动存在共性:A股IPO节奏调整、降费降佣政策及金融供给侧改革构成共同影响因子。但不同于部分机构的被动收缩,外资机构更将此视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契机。高盛(中国)2024年净利润同比激增158%,瑞银证券净利润增长近6倍,摩根士丹利(中国)实现扭亏为盈,均印证了战略聚焦带来的红利。

    市场活跃度回升,外资战略进入新阶段
    自2024年“9·24”政策组合拳落地以来,A股投融资活跃度显著回升,外资机构迅速调整战术。多家外资券商在年报中强调,未来将聚焦“推动中国企业全球化”与“引入国际资本”两大主线,构建跨境资本桥梁。瑞银证券研究团队预测,随着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纵深推进,外资机构在衍生品创新、财富管理、ESG投资等领域的布局有望加速。

    在这场涉及数万从业人员的资本棋局中,外资券商正以“减员增效”与“战略增资”的双重举措,重构在华竞争力版图。短期的人员波动,终将让位于中国资本市场开放大潮中的长期机遇。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