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改革再落重子。5月16日,证监会正式发布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下称《重组办法》),标志着“并购六条”政策组合拳全面落地。沪深交易所同步更新重组审核规则,推出简易审核程序、延长分期支付有效期、放宽跨界并购限制等创新举措,一场以“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并购市场变革正在加速上演。
制度破冰:从审核效率到支付工具的全面革新
此次修订最受瞩目的突破,当属重组简易审核程序的设立。根据新规,符合条件的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交易,可豁免并购重组委审议环节,直接进入证监会注册程序,注册决定周期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沪深交易所进一步明确,简易程序适用于两类场景:一是上市公司间的换股吸收合并,二是市值超百亿且信息披露质量连续两年为A的企业发起的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交易。
“这相当于为优质企业开辟了一条并购‘高速通道’。”申万宏源非银首席罗钻辉分析称,简易程序将大幅降低企业重组的时间成本,尤其利好龙头企业通过“小步快跑”实现外延式增长。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A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已突破2000亿元,同比增长超11倍,政策效应正在加速显现。
另一项制度创新是重组股份对价分期支付机制的建立。《重组办法》将一次注册、分期发行股份的注册决定有效期延长至48个月,并允许交易双方自主设定分期支付条件。“过去现金收购才能分期付款,现在股份支付也能灵活安排,这为复杂交易提供了更大的谈判空间。”某头部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分期支付结合锁定期差异化设计,既保障了交易稳定性,又避免了“一刀切”监管对市场活力的抑制。
监管包容度提升,跨界并购迎来新机遇
新规明确支持符合商业逻辑的跨界并购,被视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关键期,传统行业企业通过并购切入新质生产力领域的需求迫切,而资本市场已具备对跨界交易形成有效制约的能力。
为防范风险,监管部门同步提高了信息披露要求:上市公司需详细披露跨界并购后12个月的规范运作计划、经营战略及风险应对措施。与此同时,对财务状况变化、同业竞争和关联交易的审核包容度也显著提升,将此前的“避免同业竞争”调整为“不新增重大不利影响的同业竞争”,为资源整合留出弹性空间。
市场生态重构:私募基金入局,券商投行受益
私募基金在并购市场中的角色有望被重塑。新规引入“反向挂钩”机制,明确私募基金投资期限满4年的,其通过重组交易取得的股份锁定期可从12个月缩短至6个月,重组上市中的中小股东锁定期更从24个月减半至12个月。“这相当于为长期资金打开了快速退出通道。”田利辉认为,锁定期与投资期限的反向挂钩设计,将吸引更多“耐心资本”参与一级市场,形成“募投管退”的良性循环。
作为并购市场核心中介,券商投行迎来业务新机遇。东吴证券测算显示,2023-2024年上市券商投行收入连续两年下滑超20%,而并购重组新规落地后,配套融资需求增长预计将直接带动财务顾问业务收入回升。“头部券商在项目承揽、定价能力上的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西部证券分析称,随着并购市场活跃度提升,券商有望通过“投行+投资”联动模式拓展盈利空间。
改革深意:激活市场,更要防范风险
政策松绑的背后,是监管部门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考量。罗钻辉指出,简易审核程序并非“降门槛”,而是通过强化信息披露和中介机构核查责任,实现“宽进严管”;跨界并购的放开也伴随着更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确保交易真实服务于产业升级。
证监会数据显示,“并购六条”发布以来,A股已披露资产重组方案超1400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160余单,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并购主战场。以五新隧装收购两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为例,该案例不仅创下北交所定增并购首单纪录,更展现出产业链整合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杠杆效应。
随着并购市场制度性交易成本持续降低,一个更开放、更具韧性的资本市场生态正在形成。在这场改革中,如何平衡好“放活”与“管好”,将考验监管智慧,更将决定中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与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