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政策东风起,基建稳增长: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发布时间: 2025-08-04 14:13首页:主页 > 要闻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将加快报批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以进一步稳定投资、托底经济。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目前多地已密集召开相关会议,部署政策对接与项目储备工作,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提速,下半年基建投资回升预期增强,有望继续发挥经济“稳定器”作用。

    地方抢跑:5000亿级工具细节渐明,多领域布局启动

    近期,广州、邢台、湖州、宜宾等地纷纷召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宣讲座谈会、政策培训会或项目调度会,提前谋划政策红利。从会议披露的信息看,这一工具的“轮廓”已逐渐清晰:

    • 规模与主体:宜宾市国资委在2025年第二期“国资大讲堂”中披露,此次工具总规模达5000亿元,或由国开行、农发行、进出口银行三家政策性开发性银行牵头运作,延续2022年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的运作模式。
    • 投向领域:覆盖传统基建与新兴产业“双赛道”。宝鸡市水利局聚焦水利项目储备,湖州市商务局则明确围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消费等领域排摸项目,凸显“新老基建”协同发力。
    • 资金配套:湖州市商务局透露,工具将通过市场化机制弥补财政短板,由央行PSL(抵押补充贷款)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5月PSL利率已从2.25%降至2%,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释放。

    利好叠加:超长期国债、专项债发行提速,资金保障充足

    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外,多项支持扩大有效投资的政策已进入“落地期”:

    • “两重”建设加速:国家发展改革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蒋毅表示,今年8000亿元“两重”(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建设项目清单已全部下达,7350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基本落实,下一步将加强要素保障,推动项目高效建设。
    • 政府债券发力: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强调,将加快发行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今年超长期特别国债额度较去年增加3000亿元,上半年已发行5550亿元(占全年42.69%),后续发行有望提速;7月新增专项债发行6169.36亿元,创年内单月新高,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预计,三季度大概率完成大部分额度发行。

    效率提升:项目储备“抢跑”,杠杆效应撬动万亿投资

    在资金与项目“双充足”背景下,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成为关键。多地已启动项目储备“抢跑”模式:荆州等地要求围绕政策导向,系统谋划成熟项目,确保政策落地后“可申报、能实施、快落地”。

    专家普遍看好政策工具的“杠杆效应”。申万宏源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指出,参考过往经验,政策性金融工具可通过补充项目资本金,撬动更多信贷或社会资本。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测算,5000亿元工具或可带动1.5万亿至2.5万亿元基建投资规模;叠加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债资金持续投放,预计下半年基建投资增速回升,全年增速有望达6.0%。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进一步表示,超长期特别国债将推动“两重”建设加速,装备制造、高新技术制造业投资也有望维持较快增长,基建托底经济的作用将持续显现。

    双轮驱动:政策与市场协同,稳增长信心增强

    从地方筹备到中央政策,从金融工具创新到债券发行提速,一套“政策+市场”的稳增长组合拳正加速形成。业内人士认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与PSL、超长期国债、专项债的协同发力,不仅将缓解重点领域项目资本金压力,更能通过市场化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资金—项目—产业”的良性循环。

    随着政策红利逐步释放,下半年基建投资回升的确定性增强,将为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有力支撑。在这场政策与市场的“双向奔赴”中,中国经济稳中向好的基础正进一步夯实。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