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沪市公司在科技创新赛道上疾驰奋进,研发投入实现历史性跨越,规模一举突破万亿元大关,占据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近四成的关键份额。这一斐然成就的背后,是沪市公司对创新发展坚定不移的执着追求与全力以赴的投入。
沪市主板实体企业宛如科技创新的中流砥柱,研发投入金额合计约达9200亿元,且连续多年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五年间研发投入实现翻倍增长。其中,723家公司研发投入超亿元,831家公司研发投入持续上扬。这些企业以创新为利刃,在市场竞争中披荆斩棘,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也为沪市经济的蓬勃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行业聚焦创新,研发驱动转型升级
从行业分布的版图来看,钢铁、基础化工、汽车、电子、机械设备等行业研发增速一马当先,分别达到12%、8%、7%、6%、5%。这些传统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坚固基石,正借助持续的研发投入,如同破茧之蝶般实现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计算机、机械设备、国防军工、汽车、医药生物、通信等行业的研发强度也表现亮眼,分别高达14%、6%、5%、5%、4%、4%。在科技创新的强劲引领下,这些行业不断攻克技术难关,突破发展瓶颈,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稳步迈进。
链主引领风骚,产业强链补链提速
链主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核心引擎作用,如同强大的磁石,带动传统支柱产业强链补链、集群发展,形成协同共进的良好局面。
在化工领域,从传统化工品向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品等化工新材料的跨越,彰显了一批化工企业突破技术壁垒的决心与实力。MDI龙头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维生素A全产业链项目正式投产,实现了从技术依赖到自主可控的历史性跨越,为我国化工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了话语权;安徽皖维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高强PVA纤维及光学薄膜成功实现进口替代,打破了国际垄断的坚冰,为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的E9高性能风力叶片用玻璃纤维,作为全球最高模量的玻璃纤维配方,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材料支撑。
电力领域,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如同一场深刻的变革,带动发电 - 输电 - 配电链上企业不断突破创新。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适应“双高”特性的继电保护新原理,攻克了新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体系架构和关键技术难题,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河南平高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的550千伏电压等级断路器开断性能取得革命性突破,解决了进口电容器“卡脖子”的困境,提升了我国电力设备的自主可控能力;中国核电采用“核电 + 新能源”双轮驱动策略,推动零碳燃料动力技术应用,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和绿色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船舶领域,船海产品实现全谱系发展,造船企业高端建造不断取得新突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中高端船型占比超80%,大型LNG运输船等船型的全球市场份额超过20%,成功研制出第五代大型LNG船,标志着我国在高端船舶制造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中船海洋与防务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自主设计的2400TEU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碳排放量较传统燃料降低40%,成为国际航运巨头竞相追逐的“绿色通行证”,为我国航运业的绿色发展树立了典范。
多领域集群攻坚,新兴产业加速崛起
未来产业如同璀璨的新星,在沪市公司的积极布局下抢滩登陆,培育发展新优势。
具身智能领域,各企业纷纷加大研发投入,抢占技术制高点。拓普集团聚焦自主研发机器人执行器,积极布局机器人躯体结构件、传感器,构建起机器人业务的平台化产品布局,为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卧龙电驱为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提供伺服驱动器、无框力矩电机等核心组件,助力机器人实现高动态运动控制,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宁波柯力传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力机器人六维力/力矩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研发,通过构建智能传感器产业大脑,加速行业数据互通与生态协同,为机器人产业的智能化发展注入新活力;上海鸣志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无刷伺服电机及驱动系统为核心,为人形机器人提供高动态响应与精准定位能力,提升了人形机器人的性能和可靠性。
6G领域,通信巨头们积极投身技术研发,为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移动有限公司主导“智简内生网络”验证平台,中国联合网络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攻关智能超表面技术,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星地融合”三层四面架构,均进入仿真测试阶段,标志着我国在6G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可控核聚变领域,中国核电以10亿元战略参股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加速聚变堆商用化进程,核能“三步走”战略迈出关键一步,为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民营企业作为创新发展的生力军,从技术、模式、产业链等多维度助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核心技术攻坚方面,北京天坛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大力推进新产品产业化,皮下注射人免疫球蛋白完成Ⅲ期临床试验,成为国内首家递交上市许可申请并获受理的公司,为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福耀玻璃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支持车载5G通信的“天线玻璃”,将5G天线嵌入玻璃夹层,解决了智能汽车多天线布局难题,推动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贡献生物医药领域对外授权创新模式的标杆案例,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药许可给美国Kailera公司,深度参与全球制药行业国际分工,提升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在产业链生态共建方面,机械设备关键零部件国产化进程不断加快,形成上游液压系统龙头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烟台艾迪精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下游混凝土机械龙头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叉车龙头杭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高空作业龙头浙江鼎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协同发力的格局,推动了我国机械设备产业的自主可控发展;新能源汽车领域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弯道超车,智能驾驶系统搭载率突破50%,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展望未来,沪市公司将继续以创新为引领,加大研发投入,在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为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