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显著分化态势,头部新势力车企在技术路线、成本管控与资本运作上的战略差异,直接映射在财务数据与市场表现中。这场关乎生存的淘汰赛,正加速重塑行业竞争版图。
交付量与盈利能力的两极分化
小鹏汽车凭借技术下放策略实现爆发式增长:一季度交付量达9.4万辆,同比激增331%,稳居新势力榜首。其将XNGP高阶智驾系统搭载至11.98万元起售的MONA系列车型,通过技术普惠策略快速抢占20万元以下市场。公司预计营收规模将突破150亿元,单车毛利率从2024年的8.3%持续提升,有望在四季度实现单季盈利。
零跑汽车则以极致成本管控突围:一季度交付8.76万辆,营收同比大增187.1%至100.2亿元,净亏损大幅收窄至1.3亿元。其C系列车型占比达77.5%,推动毛利率跃升至14.9%。通过与Stellantis集团共享EEA3.0电子架构降低30%研发成本,并借助金华国资注资完成欧洲339家门店布局,零跑成为首个实现技术输出与全球化协同的造车新势力。
相比之下,蔚来汽车陷入高端化与规模化的战略摇摆:一季度主品牌仅交付2.73万辆,营收预估上限128.59亿元,单车收入显著下滑。尽管换电站网络持续扩张,但日均28次的利用率远未达盈亏平衡点,叠加224亿元的年度净亏损,使其成为四家中现金储备最薄弱的企业。
理想汽车虽守住增程赛道基本盘,但增速明显放缓:一季度交付9.29万辆,营收预计234亿至247亿元,同比出现罕见下滑。纯电车型推进迟缓与价格战压力,导致其毛利率承压,不得不将盈利预期押注于下半年两款纯电SUV的上市。
资本市场用脚投票,估值逻辑生变
二级市场反应直接印证企业战略成效:小鹏港股年内涨幅达66.2%,市值冲至1476亿港元;零跑汽车股价累计上涨42.3%,动态市盈率修复至3.8倍。反观蔚来股价下跌12.2%,总市值跌破700亿港元,资本用真金白银标注出企业转型的紧迫性。
技术竞赛与资本运作双轮驱动
行业分化背后是技术路线与资本实力的深度博弈。小米汽车构建“硬件+生态”护城河,依托智能家居生态实现用户场景全覆盖,2025年交付目标上调至35万辆;智己汽车通过绑定华为乾崑智驾系统,加速L3级自动驾驶落地;极氪与领克合并后,通过供应链整合实现物料成本缩减5%-8%。
资本赋能效应愈发显著:北汽新能源完成101.5亿元增资后估值达360亿元;阿维塔科技C轮融资获长安汽车、国投系基金超110亿元注资,国资背景占比超70%。这些资金正被投向线控底盘、数字智能等前沿领域,构筑技术纵深。
行业逻辑深刻嬗变
“新能源车市已从‘多品牌赛马’进入资源集约化阶段。”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指出,头部企业正通过三重进化构建壁垒:一是技术普惠,将高阶功能下放至主流市场;二是生态融合,跨界整合智能家居、自动驾驶等场景;三是资本运作,借助国资赋能实现全球化布局。
在这场马拉松中,战略定力与创新效率成为关键变量。零跑汽车设定年销50万辆、毛利率10%-12%的目标,小鹏汽车瞄准四季度盈利,理想汽车押注纯电赛道突围,而蔚来汽车则需在换电重资产模式与现金流之间艰难平衡。当行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竞争,唯有兼具技术纵深与成本控制能力的玩家,方能穿越周期迷雾,跻身最终决胜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