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上海破解创新创业成本困局,打造新质生产力发

    发布时间: 2025-05-19 09:59首页:主页 > 要闻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作为中国经济的“心脏”,上海始终是创新创业的热土,但“高成本”的刻板印象曾让不少企业望而却步。如今,这座城市正以系统性改革破局,通过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要素供给、优化营商环境三重维度,将“高成本”转化为“高效能”,让新质生产力在黄浦江畔加速萌发。

    生态赋能:创新成本显著降低
    在徐汇滨江,全国首个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模速空间”正掀起算力革命。入驻企业蜜度蜜巢的算力成本直降30%-50%,其研发的政务大模型已覆盖20余个应用场景。“过去算力资源分散、调用复杂,现在通过社区的算力调度平台,我们像用水电一样便捷获取算力。”公司总裁刘益东道出关键——模速空间整合多家供应商资源,构建起“可用、够用、好用”的算力网络,让企业研发周期缩短40%。

    这种“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生态红利,在低空经济领域同样显现。御风未来创始人谢陵将研发效率的提升归功于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从电机到飞控系统,核心零部件供应商都在4小时车程内,试制环节出现问题,工程师当天就能现场解决。”目前,企业研发的M1B型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已进入适航取证阶段,即将开启应急救援等场景应用。

    上海的创新版图远不止于此。2025产业布局图勾勒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集群蓝图,10余家高质量孵化器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千亿级产业母基金为科技成果转化注入金融活水。数据显示,模速空间成立不到两年已集聚超百家大模型企业,带动徐汇区形成近400家企业的产业矩阵,备案大模型落地数达43个。

    要素破局:工业上楼释放产能
    面对“土地紧缺”的质疑,上海用“工业上楼”开辟新路径。在松江区,汇禾医疗的新建生产基地将容积率从2.0提升至3.0,洁净车间数量翻倍至12个,单位土建成本却下降15%。“我们原本担心生产空间受限,没想到‘上楼’后产能反而提升。”首席财务官沈简文算了一笔账:项目总建筑面积增至4.3万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突破10亿元。

    这并非个例。上海已推动217个“智造空间”优质项目落地,其中近八成进入施工高峰期。2024年“工业降本增效17条”更是打出组合拳:通过深谷电价、用能补贴等措施,全年为工业企业降低成本超520亿元,仅电价下调就节省37亿元。市经信委经济运行处副处长陈恒透露:“今年大工业度电成本已降至8毛以内,较上年再降5分。”

    服务升级: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特斯拉速度”到“免申即享”,上海正重新定义政务服务效率。金山区为保障雷克萨斯新能源项目落地,创下4个月完成控规调整、土地出让等全流程的纪录;闵行区马桥试验区的钛虎机器人团队,则因“青年友好”政策获得集中式公租房支持,让“95后”创始人安心扎根。

    更令人瞩目的是政策兑现方式的革新。依托“一网通办”平台,专精特新企业哲弗智能连续三年增速超20%,奖励资金自动到账。“过去是企业找政策,现在是政策追企业。”市数据局副局长钱晓介绍,2025年新增78项“免申即享”服务,服务量突破160万件,让政策红利“丝滑”入袋。

    数据印证改革成效:2024年上海规上工业企业百元营收成本比全国均值低2.7元,综合成本优势持续显现。正如市政府副秘书长庄木弟所言:“通过要素创新、政策集成、服务升级,上海要让创新创业者既省心,更安心。”在这片改革热土上,新质生产力正突破成本桎梏,绽放出蓬勃生机。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