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证券业协会(以下简称"中证协")于7月11日晚间正式公示2024年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拟定名单,公示期持续至7月24日。此次名单涵盖证券公司、券商资管、公募基金、保险及保险资管等领域的21家金融机构,标志着我国资本市场在构建优胜劣汰市场生态、强化专业机构示范作用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制度升级:从精选名单到白名单的迭代
此次"白名单"机制是中证协对网下投资者分类管理的创新实践。不同于以往的综合业务评价,该名单聚焦机构参与首发证券网下询价与申购业务的合规性与专业性,通过股票主动管理能力、风控合规等核心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此前,中证协自2022年起实施网下投资者精选名单制度,在规范报价行为、维护新股发行秩序等方面成效显著。今年1月发布的《网下专业机构投资者"白名单"管理指引(试行)》,进一步明确申请条件、考核标准及动态管理规则,本次公示为新规落地后的首份名单。
21家机构入围,公募基金成主力
从名单构成看,公募基金公司占据14席,包括博时、大成、富国、广发、国泰、华安、汇添富、交银施罗德、景顺长城、南方、睿远、银华、招商、中欧基金;证券公司方面,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两家头部机构入选;券商资管领域,东方红资管脱颖而出;保险及保险资管板块则有中国人寿养老保险、华泰资管、平安资管、泰康资管4家机构上榜。
激励与约束并举,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证协为"白名单"机构配套多项激励措施:开通注册绿色通道、简化信息报送流程;在入会、备案、业务创新等环节提供优先服务;选任专业委员会成员时优先考虑其人员;将名单分类管理信息纳入证券公司执业声誉库。业内专家指出,这一机制通过声誉约束强化机构自律,引导其以专业能力建设为导向,提升业务合规性与专业性,最终助力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提升与风险防范能力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白名单"严禁用于商业宣传,其核心价值在于树立行业标杆,推动形成合规、诚信、专业的市场生态。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郑志刚表示:"白名单制度通过明确考核标准,既激励机构提升核心竞争力,也为监管部门优化市场结构提供依据,是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
此次名单发布不仅体现了监管层对专业机构投资者"头雁效应"的重视,更为资本市场长期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随着制度逐步推广至更多市场主体,"白名单"有望成为优化资源配置、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