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 数据资产“入表”潮起,A股变革、产业拓展与经

    发布时间: 2025-05-06 12:49首页:主页 > 公司 > 阅读()来源:实投财经

    2024年1月1日,《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如一声春雷,在A股市场炸响,一场关乎数据价值觉醒的深刻变革就此拉开帷幕。数据,这一曾被忽视的“无形宝藏”,正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重塑企业资产结构、撬动万亿元级数据要素市场的关键力量。

    规模与行业双突破,“入表”进程风驰电掣

    2024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的进程犹如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实现了跨越式的突破。

    从Wind资讯的数据中,我们能清晰看到这一进程的加速度。2024年一季度,仅有17家上市公司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合计规模不过0.79亿元,犹如涓涓细流。然而,到了年末,这一数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达92家上市公司完成数据资产“入表”,披露规模飙升至24.95亿元,恰似江河奔腾,气势磅礴。

    在行业分布上,信息技术、制造业和基础设施行业上市公司依旧是“入表”的主力军。2024年,信息技术领域有27家上市公司参与,制造业有19家,基础设施领域有9家,它们的数据资产“入表”规模分别为17.53亿元、4.78亿元和0.25亿元,合计占比达90.42%。其中,三大运营商更是表现抢眼,披露规模合计为13.66亿元,占比高达54.75%,成为数据资产“入表”领域的“领头羊”。

    与此同时,新兴行业的“入表”实践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与2024年一季报仅有6类行业参与数据资产“入表”不同,2024年年报披露时,新增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业”“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等6大行业类别,行业覆盖范围大幅拓展,数据资产“入表”的浪潮正席卷更多的行业领域。

    从规范程度来看,上市公司对于数据资产的会计处理也正从初期的“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迈向规范化应用阶段。2024年一季报中,公司对数据资产的披露较为简略,仅在财务报表中以概括性文字提及数据资产的存在,犹如雾里看花。而到了年报披露阶段,众多公司主动升级披露标准,不仅新增了数据资产摊销方法的详细说明,明确直线法、产量法等具体摊销方式的适用场景,还对数据资产的初始计量、后续计量、使用寿命评估等关键环节进行细化披露,构建起一套较为完整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体系,让数据资产“入表”更加透明、规范。

    这种规范化趋势在典型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印证。以每日互动股份有限公司与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尽管两家企业均对数据资产设定5年摊销年限,但基于行业数据特性差异采取了不同策略。每日互动所处行业技术迭代快、数据时效性强,如同快消品,价值衰减迅速,因此采用加速摊销法,以更快速度匹配数据资产价值的衰减节奏;而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交通出行场景积累的静态数据,在较长周期内仍具备稳定使用价值,如同陈酿的美酒,价值持久,故而选用直线摊销法,实现数据资产价值的均衡分摊。

    谈及A股上市公司2024年数据资产“入表”大步向前的原因,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韩乾表示,政策推动无疑是核心驱动力。《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等政策为数据资产确权、计量和披露提供了制度框架,直接降低了企业数据资产“入表”的合规风险,让企业能够更加安心地将数据资产纳入财务报表。此外,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化,企业对数据资产的价值认知从“成本项”转向“资产项”,金融、交通等非传统行业通过数据资产优化财务报表、提升融资能力的需求上升,进一步推动了数据资产“入表”的进程。

    财务优化与价值释放,重塑企业估值新范式

    随着A股上市公司数据资产“入表”进程加速,这一变革正系统性、深层次地重塑企业经营与资本市场格局,犹如一场春风,吹绿了企业发展的田野。

    在财务结构优化层面,数据资产“入表”直接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结构。通过将原本游离于报表之外的数据资源确认为资产,企业总资产规模得以扩充,资产负债率显著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加稳健。这就好比给企业穿上了一件“防弹衣”,增强了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资本市场对数据资产“入表”的积极反馈同样显著。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教育与科学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委会主任陈晓华表示,当前投资者评估企业价值已形成全新范式——数据资产规模、质量及其潜在价值创造能力,与传统财务指标、实物资产等共同构成核心评估体系。数据资产如同企业的一张新名片,成为投资者衡量企业价值的重要依据。

    更为重要的是,数据资产“入表”打通了“智产”向“资产”的转化通道。一方面,确权入表的数据资产具备明确价值属性,可作为抵押物参与金融活动。部分试点企业已成功以数据资产为质押,获取专项融资,有效盘活数据资源价值,让数据资产从“沉睡的宝藏”变成了“流动的黄金”。另一方面,数据资产证券化成为新兴融资路径,企业通过结构化设计,将数据资产未来现金流打包为证券产品,在资本市场发行,实现数据价值的高效变现与风险分散。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更推动数据要素在市场中的深度流通与价值释放,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月28日,由平安证券担任计划管理人及销售机构的“平安 - 如皋第1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数据资产)”正式设立,发行规模达1.3亿元,标志着我国数据资产证券化实现“从0到1”的突破,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注入新动能,如同在金融领域点燃了一把新的火炬,照亮了数据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道路。

    在韩乾看来,数据是无形资产,具有复制成本低、沉没成本高、时效性强、高度依赖应用场景等特质,这导致数据资产估值较难,进而造成交易难、抵押难。而数据资产“入表”,正是破解上述难题的有效途径。它为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提供了一个相对准确的框架,让数据资产能够更加顺畅地在市场上流通和交易。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数据资产证券化成功案例涌现,“智产”可转化为“资产”的理念将逐渐被更多企业所认同和接受,进而进一步促使企业提升对数据资产治理的重视程度,形成良性循环。

    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生态建设初显成效

    随着数据资产“入表”所带来的实际意义日益显现,相关产业链条不断延展,一个涵盖上下游多个环节、分工精细且协同紧密的产业链已初现雏形,如同一条蜿蜒的产业链巨龙,正在数字经济的大地上腾飞。

    “无论公司之前是否有过‘入表’经验,数据格式是否规范统一,都可以通过我们的服务便捷实现数据资产‘入表’。”一家信息服务公司的工作人员自信满满地对记者表示。该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技术服务公司、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数据交易所、银行以及高等院校等均有合作,可为企业提供包含数据治理、数据资产确权、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评估和数据资产金融服务在内的一站式服务,成为数据资产“入表”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

    据天眼查数据统计,今年以来,截至目前,在我国境内成立的数据资产类公司(指经营业务涵盖数据资产服务)就有3553家,相关企业通过“盘活”数据资产,为自身打开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如同雨后春笋般在市场中茁壮成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相关企业多以数据资产治理作为主营业务。例如,一家数据服务商的工作人员在向记者介绍成功案例时称,公司通过数据治理规划(现状分析评估、数据治理体系设计等)、数据治理系统建设和数据治理实时录入等三步,帮助某国资集团实现各业务系统的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充分挖掘并利用积累的数据价值,为后续大数据分析展现以及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提供数据保障,让数据资产真正发挥出了其应有的价值。

    从产业链成熟度来看,目前,上游的数据治理、数据资产评估等环节开发程度较高,配套体系已较为完备,如同产业链上的“坚固基石”,为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下游的数据资产深度应用,如数据资产保险、数据资产证券化等金融服务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如同产业链上的“待开发宝藏”,蕴含着无限的潜力。

    就数据资产投保而言,虽然前期已有少量相关保单落地,但距离在市场上正式普及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在向珠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咨询该项业务时,得到的答复是“目前还不是全面上线数据资产保单的合适时机,所以暂不接受投保”。对此,陈晓华表示,一方面,数据资产的价值评估难度较大,其价值受应用场景、技术迭代等因素影响显著,传统估值方法易出现偏差,如同在迷雾中寻找方向,难以准确把握数据资产的价值。另一方面,市场对数据资产风险的认知尚显不足,产品定价和风控模型缺乏充分的实践验证,导致产品设计难以精准匹配市场需求,进而阻碍了数据资产保险业务的大规模推广。

    数据资产“入表”不仅是会计制度的革新,更是数字经济时代企业战略转型的关键抓手,其意义超越了财务层面的优化。它如同一个强大的引擎,推动着企业向数字化转型的深水区迈进。未来,随着政策细化和技术进步,数据资产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释放,推动数据从“资源”向“资本”跃迁,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动能,开启数字经济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造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广告
    广告

    网站首页 | 要闻 | 公司 | 宏观 | 新股 | 国际 | 银行 | 券商 | 新三板 | 科创板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服务与报价 - 使用许可协议

    未经本站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 2020 实投财经 版权所有 | 京ICP备202100741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