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北交所市场活跃度持续升温,新三板市场迎来新一轮挂牌热潮。Wind数据显示,2025年1-6月,全国新增挂牌企业158家,较去年同期增长41%,创近四年同期新高。截至6月30日,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已达6060家,资本市场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平台功能进一步凸显。
挂牌量质齐升,专精特新成主力
今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呈现"量增质优"特征。158家新增企业中,6月单月新增13家,7月前13日再添6家,目前处于审查阶段的企业达141家,显示市场参与热情持续高涨。从历史数据看,北交所设立后新三板挂牌数量稳步攀升:2021-2024年分别新增91家、270家、326家、350家,2025年有望延续增长态势。
业绩表现方面,新增企业展现出较强盈利能力。据统计,158家企业最近一年平均营收达9.75亿元,中位数4.81亿元;平均净利润6399.67万元,中位数5331.49万元。其中,净利润超6000万元的企业58家,超1亿元的企业24家。典型案例广州医药(5月挂牌)2024年实现营收54.60亿元,净利润5.78亿元,其作为华南医药流通龙头的地位,印证了市场对细分行业领军企业的青睐。
区域与行业集聚效应显著
从区域分布看,广东省以30家挂牌企业居首,江苏(26家)、浙江(24家)紧随其后,三省合计占比超50%,凸显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的创新活力。行业层面,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以22家领跑,计算机通信设备(18家)、专用设备制造(15家)分列二三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态势明显。值得关注的是,121家企业为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八成,凸显政策导向下中小企业走专业化、特色化发展道路的成效。
监管升级,压实中介机构"看门人"责任
面对市场扩容,监管层持续完善制度供给。6月20日,全国股转公司发布修订后的《主办券商尽职调查工作指引》,这是2013年试行版发布后的首次全面修订。新规通过细化尽调范围、强化风险覆盖、明确协作规范,进一步压实主办券商责任。
修订后的《指引》新增"风险因素及公司基本情况调查"章节,要求针对未盈利企业、特殊行业企业等制定差异化核查方案。例如,对未实现盈利的公司,需深入分析行业特性、核心竞争力及持续经营能力;在"业务与技术调查"中,明确要求主办券商评估企业商业模式风险及行业竞争力。此外,新规强调"合理信赖不等于免责",严禁主办券商将法定职责外包,确保独立履责。
市场生态优化,助力资本枢纽功能
开源证券研究指出,2025年新三板新增企业质量显著提升,部分企业利润规模已可比肩北交所上市公司,形成梯度培育格局。数据显示,上半年国泰海通、中信建投、开源证券等券商主导推荐挂牌,国联民生以11家紧随其后,专业中介机构在项目筛选中的"过滤器"作用日益重要。
分析人士认为,随着《指引》修订落地及"新老划断"规则实施(10月1日前项目按旧规执行),新三板市场将进一步规范发展。在北交所改革持续深化背景下,新三板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孵化器的功能将持续强化,为资本市场输送更多优质标的,助力构建多层次市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