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产大模型DeepSeek、Manus的相继崛起,全球科技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正进入一个关键窗口期,中概科技股的重估趋势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在此背景下,如何解读这一趋势?如何打通产业堵点,将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实体经济竞争力?政策支持又该如何精准引导民间资本向高技术领域持续倾斜?围绕这些问题,国泰君安海外科技首席秦和平、高盛亚洲互联网研究主管姜郎霆、长江证券计算机首席分析师宗建树、野村东方国际证券电子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戴洁展开了深入对话。
创新引领,科技股重估动能积聚
谈及中概科技股的重估,戴洁指出,恒生科技板块因过去走势背离、估值偏低,在今年迎来了一波重估的机会。从PE估值水平来看,恒生科技指数显著低于费城半导体指数,显示出较大的估值优势。同时,中国将在2025年追赶AI方面的产业进度和步伐,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已宣布了未来几年的AI资本开支扩张计划。
秦和平则认为,中概股这波重估依然处于早期阶段,恒生科技指数在全球科技股中处于“价值洼地”。姜郎霆也表示,中国市场目前正在经历的价值重估与美股“ChatGPT时刻”有相似之处,美股的投资逻辑对当前中国市场具有参考意义。此外,开源模式进一步扩大了国内AI应用的想象空间。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下,中国科技企业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姜郎霆指出,中国的互联网生态造就了超级应用的诞生,这是其他市场所不具备的。宗建树则表示,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的最大优势就是拥有丰富的场景,产学研协同合作以及构建开放创新生态有利于合作双方优势互补,做大做强。
攻坚堵点,打通技术转化路径
尽管AI前沿领域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但多数下游应用企业仍在“讲故事”。技术向产业渗透的核心堵点是什么?宗建树认为,大模型应用落地需要高质量的数据基础、细分行业与AI的复合人才以及现阶段营收可以覆盖推理成本等要素。而AI芯片行业则是一个头部效应显著的行业,追赶者需要持续大投入才能保证不落后。
姜郎霆则表示,在企业服务维度,自动驾驶和生物科技等领域也在尝试应用AI技术帮助企业降本增效。目前来看,下游应用的核心卡点不一定在于技术或算力,而是需要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创新。
那么,企业应如何从技术研发管理、市场精准营销、商业模式创新等多个维度入手,有效缩短盈利的转化周期呢?宗建树建议,并购整合有助于加速行业快速集中做大做强。秦和平则强调,需要包容和开放的组织环境,给予创新人才相应的激励,并在营销和市场上将AI注入生产系统,提升效率。
改革赋能,厚植新质生产力根基
科技企业融资在很大程度上仍依赖风险投资的前置投入,同时二级市场退出渠道不畅的问题较为突出。若要打造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科技创新生态,资本市场需要在政策、资金、服务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支持。
宗建树建议,政府引导基金应当聚焦早期原创型产业,更加聚焦推动新兴技术落地,并避免过多干预企业经营。同时,可以考虑扩大国内基金投资港股的比例及基金范围,助力港股优质科技企业发展。
秦和平则强调,需要进一步鼓励全民创新,对各种所有制企业在融资成本、税收政策支持等方面给予全面支持。同时,要重视金融的作用,建立稳定繁荣的一二级市场,让投资科技的财富效应形成正循环。具体来看,可以借鉴成熟市场经验,引入ROI的考核体系,强化分红和回报率引导。
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扮演着核心角色。在新质生产力的大框架下,如何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呢?宗建树建议,要坚持开源、降低AI应用落地成本、与全球分享AI创新红利。秦和平则强调,需要制定执行完善的产权保护体系,更多通过市场机制筛选创新成果,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交流,并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