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伊始,众多外贸企业纷纷加快步伐,踏上“出海”征程。2月28日,中国贸促会新闻发言人杨帆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介绍,春节后短短半个月内,中国贸促会已累计组织8批次企业家代表团,奔赴哈萨克斯坦、德国、南非、埃及等国开展经贸交流活动。中国企业参团热情空前高涨,共有200余家企业、300多名代表参团出访。
据了解,外方合作意愿远超预期,共有超600家企业和机构参与相关活动,双方达成了33项合作意向协议,涵盖金融、能源、基础设施、汽车制造、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合作成果丰硕。
随着海外订单的不断增多,企业在忙生产的同时,各地海关等相关部门也纷纷出招,助力外贸实现“开门红”。北京海关日前发布了《促进外贸稳量提质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了20条具体措施,持续优化通关流程和智能化监管模式,通过精准施策,帮助企业降低贸易成本,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
多地结合实际发展需求,形成了特色政策服务机制。重庆海关相关部门优化了审单、查验、放行等全流程监管方案,设置了水果、农产品等鲜活易腐货物的出区“绿色通道”,并落实了“7×24小时”通关保障机制,确保通关“零延时”,有效提升了运输效能。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宋思源表示,近期多部门形成合力,从优化通关流程、为不同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加强合作保障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入手,让外贸企业更加省时、省钱、省心、省力,有力推动了外贸实现“开门红”,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指出,当前我国外贸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虽然严峻,但仍充满新机遇。我国正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为企业创造更大市场空间;同时,在保持与欧盟、美国等传统市场联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与东亚国家的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强与东盟产业链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生产、消费需求对接,并进一步发挥中欧班列的推动作用。
刘向东建议,下一步各地应聚焦外贸企业的痛点、难点、堵点,做好涉企服务保障工作,适时推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支持企业抱团“出海”,创造更多商机。
值得一提的是,3月1日,第33届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在上海隆重开幕,约3000家来自华东九省市的出口企业参会,共同抢抓外贸新机遇。
宋思源认为,外贸企业应苦练内功,积极进行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积极拓展新兴技术领域,把握碳中和目标下的万亿级绿色贸易市场,培育更多“中国制造”新品牌;此外,还应多渠道拓展贸易市场,积极参与各类展会,利用开放平台展示产品和服务,拓展客户资源;最后,要做好风险应对工作,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变化,利用出口信用保险等工具降低贸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