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A股上市公司2024年年报披露季圆满落幕,5403家企业的财务答卷正式接受市场检阅。Wind数据显示,截至当前,共有5212家公司获审计机构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占比高达96.5%,彰显资本市场财务信息披露的整体稳健性。然而,剩余191家企业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揭示部分公司在财务健康度、经营持续性及内控有效性方面仍存改进空间。
审计质量呈现分化,非标意见揭示风险敞口
在审计意见谱系中,20家公司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99家公司获带强调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72家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业内人士指出,非标意见集中指向持续经营能力存疑、审计范围受限、内控重大缺陷及立案调查影响四大症结。以*ST美谷为例,其2024年年报被中审众环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带持续经营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揭示公司面临净资产为负、银行借款逾期、大额担保责任及司法重整等多重风险,持续经营能力遭受严峻挑战。
ST族成“非标”重灾区,退市风险警示效应凸显
统计显示,191家被出具非标意见的企业中,101家为ST、ST类风险警示公司,占比超五成。更值得关注的是,20家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企业全部为ST公司,凸显监管对财务恶化企业的重点监管。ST美谷的案例具有典型性:因2024年末净资产为-1.38亿元,公司股票自2025年4月30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由“ST美谷”变更为“ST美谷”,司法重整程序同步启动,折射出资本市场的出清机制正在发挥效力。
历史遗留问题待解,连续“非标”警示经营顽疾
部分企业因历史问题未决,导致非标意见“常态化”。ST起步2024年审计报告显示,1.22亿元单项计提坏账准备的应收账款及4.17亿元账龄组合应收账款,因缺乏充分减值依据,审计机构连续两年出具保留意见。无独有偶,未名医药因2019年控股股东抵债资产价值认定争议,自2019年起连续六年被出具保留意见,凸显历史遗留问题对财务透明度的长期困扰。
监管趋严倒逼整改,专家建言标本兼治
面对非标意见,监管部门正推动上市公司建立整改闭环。知名经济学者盘和林指出,非标意见是审计机构与上市公司博弈的结果,企业需直面问题根源,通过调整账务、强化内控、化解诉讼等实质性举措消除隐患。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建议,企业应建立“披露-整改-反馈”的闭环机制,对持续经营、审计受限等核心问题制定专项整改方案,同时加强与审计机构的预沟通,避免问题积重难返。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新“国九条”深化落实,审计机构执业质量持续提升,非标意见的精准“排雷”功能将更趋显著。对于上市公司而言,非标意见既是警示灯也是矫正器,唯有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推进整改,方能在资本市场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