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提法——“投资于人”,强调将更多资金资源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旨在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这一新提法迅速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政府工作报告起草组成员、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陈昌盛在当日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投资于人”是宏观政策的一种创新,旨在通过促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在稳增长、稳就业中更好地推动高质量发展。
陕西巨丰投资资讯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对这一理念的赞同。他认为,“投资于人”强调将政策资源更多地倾斜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与“投资于物”(如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形成互补,体现了政策重心向民生领域的转移。
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则进一步指出,“投资于人”不仅是宏观政策的创新,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这一政策通过提升居民消费能力、稳定就业、推动产业升级、优化资源配置等多重路径,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紧密结合起来。短期来看,它能够有效拉动内需、稳定增长;中长期来看,还有助于优化经济结构,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惠民生的具体举措方面,今年我国也将推出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政策。财政部发布的《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明确提出,要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将安排就业补助资金,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支持实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同时加强普惠育幼服务体系建设,发放育儿补贴等。
朱克力认为,从具体举措上看,财政支出将在“投资于人”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据了解,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安排为297005亿元,比上年明显增加。其中,教育支出安排44647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44091亿元,这两项支出不仅占比最大,而且是今年规模增长最多的领域。
朱克力表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可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同时,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的投入,政府旨在构建更加健全的社会保障安全网,为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这将有助于稳定民众的消费预期,提高消费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朱华雷也指出,通过财政支出以及消费补贴、教育投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住房保障等多方面的具体举措支持,“投资于人”将政策资源更多地投入到人的发展和保障上。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还能通过增加收入、降低生活成本、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来拉动内需,为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