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市场正迎来一场由专项债驱动的存量资产盘活浪潮。据机构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20日,今年全国公示拟通过专项债收储的闲置土地已达2996宗,总面积突破1.33亿平方米,总金额超3500亿元。这场由政策端发起的土地市场供给侧改革,正成为稳定房地产市场的关键落子。
土储专项债发行提速显效
专项债收储土地的推进节奏呈现明显加速态势。一季度尚处政策落地期,1-2月公示地块仅393宗,但进入3月后形成井喷式增长:3月单月公示830宗,4月更是激增至1500宗,相当于前三个月总量之和。从区域分布看,北京、广东、四川等地已率先发行超1000亿元土储专项债,为土地收储提供实质性资金支持。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指出,当前公示地块中地方国企项目占比超八成,但政策窗口已向央企、民企全面打开。"这不仅是化解土地库存的应急之策,更是优化房企资产结构的战略机遇。"她分析认为,通过政府收储置换,房企可实现"轻装上阵",将回笼资金投向更优质项目,形成良性循环。
政策组合拳重塑市场格局
在太平洋证券分析师徐超看来,专项债工具的运用具有多重积极效应:一方面为地方政府提供低成本资金,破解土地收储资金瓶颈;另一方面通过改善房企流动性,助力行业风险出清。数据显示,前4月专项债收储已带动土地市场成交活跃度提升,重点城市宅地成交规划建筑面积同比降幅收窄至12.3%。
市场供需关系改善的信号已然显现。克而瑞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千里观察到,随着收储公告密集发布,开发商拿地信心逐步修复,4月300城经营性土地成交建面环比增长38%。"这种由供给端调整引发的市场预期改善,比单纯的需求刺激更具可持续性。"
发行节奏有望进一步加快
尽管土储专项债发行已破千亿,但相较于3500亿的公示规模,资金到位率仍不足三成。申万宏源证券分析师黄伟平指出,一季度专项债发行节奏偏缓主要受项目审核周期影响,随着"自审自发"机制落地,二三季度发行将明显提速。
值得关注的是,5月央行下调政策利率为发债成本打开下行空间。陈文静预计,更多地区将参照先行省市经验,明确收储价格基准,加速专项债发行进程。"当土地市场完成从'量缩'到'质升'的蜕变,房地产市场才能真正实现软着陆。"
这场涉及万亿级资产的存量盘活行动,正在重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行逻辑。从政府到企业,从金融到实体,各方力量正形成合力,推动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