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以系列改革创新举措,向世界展现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决心。从国家级经开区深化改革到服务业开放试点扩围,从自贸试验区战略提升到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收官,多维度的开放布局正在重构全球经贸合作图景。
制度型开放纵深推进
商务部最新发布的《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工作方案》,以16条硬核措施勾勒出经开区转型路径。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国家级经开区历经40余年发展,已从传统产业集聚区蜕变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载体。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周密指出,当前深化改革将推动经开区从要素驱动向制度创新跃升,为跨国企业参与新兴产业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服务业开放领域同样按下加速键。国务院新近批复的试点方案,在电信、金融等关键领域释放重大利好:试点城市将取消互联网接入服务外资股比限制,允许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更值得关注的是,试点范围从原有11省市扩展至大连、宁波等9个城市,形成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梯度开放格局。
区域合作平台能级跃升
自贸试验区建设正迎来战略提升期。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因地制宜扩大改革授权",这意味着自贸区将突破地域限制,依据产业需求动态调整功能定位。在浙江自贸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改革已形成可复制经验;在海南自贸港,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持续瘦身,推动制度型开放向纵深发展。
区域合作层面,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的完成具有里程碑意义。商务部研究院亚洲研究所所长袁波分析,升级版协定在RCEP基础上新增数字贸易、绿色经济等20个章节,构建起涵盖货物贸易、服务投资、标准互认的立体化合作框架。这一制度型开放成果,将使区域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30%以上。
外资用脚投下信心票
全球企业正以实际行动回应中国开放诚意。巴西纸浆巨头书赞桉诺通过金融开放政策,在中国构建起全球资金运作中心;澳大利亚商会70%的会员企业将中国列为首选投资地;施耐德电气则计划投入10亿元在华建设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全国新设外企1.88万家,同比增长12.1%,印证了"与中国同行就是与机遇同行"的市场共识。
开放红利加速释放
这些开放举措形成政策叠加效应:经开区改革创新将带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每年预计吸引外资超200亿美元,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已向全国复制推广302项经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预计拉动区域GDP增长0.7个百分点。
正如2025年全球贸易投资促进峰会上外企代表所言,中国打造的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正在将经济规模优势转化为制度型开放优势。这种开放不是单向的门户敞开,而是涵盖规则对接、标准互认、治理协同的全方位开放体系,为动荡不安的世界经济注入确定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