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 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我国科技金融改革正式迈入“精准滴灌”时代。这份纲领性文件从资本供给、产品创新、生态构建三大维度破题,旨在打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通道,为硬科技企业注入全生命周期资本动能。
资本市场改革深化,科创企业上市通道全面拓宽
政策明确将“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关键枢纽作用”置于核心地位,释放出强化直接融资的强烈信号。在入口端,监管部门将建立“绿色通道”机制,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企业实行“即报即审、审过即发”,同时完善未盈利科技企业上市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创新药、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带期权上市。在退出端,通过优化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放宽股权激励定价限制等举措,为科创企业提供资源整合的资本工具箱。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指出,此轮改革将重塑科创板估值体系。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具备原始创新能力的硬科技企业有望获得更高估值溢价,形成“研发投入-资本增值-再投入”的正向循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已有15家科创板企业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交易金额达237亿元,同比增长42%。
债市创新工具落地,精准灌溉科技创新沃土
针对科技型企业轻资产、高风险的融资痛点,政策打出“产品创新+机制优化”组合拳。在产品端,交易商协会将推出可转债、含权债等股债联动品种,允许发行人设置转股价格修正条款、赎回选择权等嵌入式期权,满足企业从研发到产业化的差异化融资需求。在机制端,建立科创债“基准做市品种”制度,将优质主体发行的科创债纳入交易所质押式回购标的库,提升流动性溢价。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测算,科创债发行成本较普通公司债低30-50BP,叠加财政贴息政策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可降至2%以下。目前,中信证券等头部券商已发行177亿元科创债,其中70%资金定向投入AI大模型训练、人形机器人本体研发等领域,形成“募投管退”的闭环运作。
创投生态重构,耐心资本激活创新引擎
政策直击创投行业“募资难、退出难”痛点,构建覆盖“募投管退”的全周期政策体系。在资金端,明确将理财子公司、信托公司纳入科创LP(有限合伙人)白名单,推动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本通过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接续投资。在考核端,对国有创投机构实施“5+3+2”周期考核(5年投资期+3年退出期+2年延长期),建立尽职免责容错机制。在退出端,试点股票实物分配、份额转让平台等创新工具,打通创投退出通道。
LP投顾创始人国立波透露,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已完成首期500亿元出资,带动地方政府、产业资本设立配套基金,总规模预计突破万亿元。兴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旗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正加速布局股权投资,仅5月就有3家AIC宣布设立百亿级科创基金,重点投向新能源、量子计算等战略领域。
三重赋能下,科技自立自强加速突围
分析人士认为,本轮政策创新将产生三重叠加效应:在微观层面,企业研发强度有望提升2-3个百分点;在中观层面,半导体设备、工业机器人等“卡脖子”领域国产化率预计每年提高5个百分点;在宏观层面,到2025年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满足率有望突破85%,推动我国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进入前10位。
随着政策工具箱的持续落地,一个“股债双轮驱动、政企协同发力、长钱长投相伴”的科技金融新生态正在形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澎湃动能。